发布日期:2025-03-30 20:57 点击次数:167 |
今年以来,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提振消费股票短线操盘,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。除了创新消费贷产品外,额度提高、延长期限的银行也增多,有的银行消费贷利率甚至降得比企业贷款、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还要低。
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,国家多次强调“扩大内需”,鼓励消费信贷发展,促进经济增长,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实施。
权威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,近年来金融支持有效消费需求的力度不断加大,我国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已经不低。根本上还要发挥政策合力提振消费,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是要提振消费内需。对于金融机构而言,应积极支持促消费,但要有真实需求支撑,银行保持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;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,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理性消费,适度借贷。
金融支持有效消费需求力度不断加大
在金融监管总局、央行密集发文明确要求金融机构拓宽消费贷年限、提高消费贷额度后,近期多家银行密集跟进政策举措,推出相应消费贷产品,其中,部分产品贷款额度由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、线下提款最高可达50万元,贷款期限最长达到7年。
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,这对银行经营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,既有机遇也有挑战。通知鼓励银行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,并支持新兴消费场景(如数字、绿色、智能消费)的金融需求,将为银行带来更多业务机会,银行可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,提升收入来源。
但需注意的是,消费贷“松绑”背后暗藏诸多风险。比如,从价格来看,近一段时间,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竞争激烈,许多银行都在拼价格、抢份额,个别银行消费贷利率已低至2.58%。
一位权威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,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要基于有效消费需求,也要考虑客户还款能力,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。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促消费,但要有真实需求支撑,银行保持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,居民保持合理的杠杆水平,金融支持消费才能持续发展,取得更多实效。
该专家认为,银行脱离真实消费场景拓展消费贷业务可能累积风险,一些客户获得低价消费贷后可能违规改变用途,甚至“以贷养贷”,前些年就出现过消费贷违规流向楼市、股市的现象,要避免通过价格战抢夺存量客户。
从消费贷的价格来看,近年来,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,我国贷款利率已有明显下降,消费贷款利率也随之下行,今年以来降幅更为明显。
业内专家表示,即便从国际比较看,我国消费贷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显示,美国目前消费贷款利率达到了12%左右,远高于我国。
曾刚预计,消费贷利率后续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,但空间有限。一方面,目前部分银行利率已降至2.58%或2.68%,接近成本底线,未来大幅下调可能性较小。另一方面,随着经济企稳向好,货币政策趋于稳健,市场利率中枢基本稳定,也限制了利率进一步下降的可能。
权威专家强调,要增强消费信贷的可持续性。对于个人来说,过度负债不仅可能导致征信记录受损,还可能因信用评级下降被迫转向高息贷款维持,最终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,个人过度负债也会造成不良上升,影响金融资产质量和经营可持续性。因此,建议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进行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定价,帮助有消费意愿、有还款能力的客户提升消费品质。加强金融知识宣传,明确提示借贷风险,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财务状况适度借贷。
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是要提振消费内需
从消费贷规模来看,我国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已经不低。2024末,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21万亿元。
对此,市场专家指出,我国不含房贷的消费贷款余额已超过美国的1.9万亿美元,但美国经济结构中居民消费比重远高于我国,且融资模式更为多元化,不完全依赖贷款。相对而言,我国消费贷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强的。
消费贷覆盖面也明显提升。近年来,我国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和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,除传统银行信用卡和各类消费贷以外,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、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额消费贷,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现金贷等也很普及。
权威专家表示,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需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,金融机构应找准支持消费的着力点,可以围绕重点场景、重点战略、重点人群发力,实现消费贷款增量扩面、提质增效,提升消费信贷可持续性。
首先,聚焦重点场景做好信贷支持。深度整合信贷服务与消费场景,重点围绕以旧换新、智能产品、冰雪运动等新消费场景,研究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。
其次,聚焦国家战略导向做好信贷支持。推动消费信贷与绿色转型、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等战略融合,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家电下乡、高科技研发等消费新增长点,释放消费潜力。
另外,聚焦重点群体做好信贷支持。持续优化高校毕业生、新市民、自由职业者等群体的金融服务,为更多消费者提供高效、便捷的消费支付体验。
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鹏飞认为,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扩大消费,银行发力消费贷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需要,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,因此,2025年消费贷仍然是银行重点发力的业务。但在此过程中,银行需要做好客户的准入工作,满足客户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,同时要维护好良好的市场秩序,做好风险管理。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banquan@yicai.com 文章作者杜川
相关阅读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,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。
1119 03-23 20:25在新格局下,服务消费的提质惠民行动对于增进民生福祉、释放有效需求、促进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。
321 03-19 22:03金融支持提振消费政策推动银行机构降低消费贷利率,拓展多元场景,但也引发了对过度借贷和不良率攀升的担忧。
278 03-18 21:49一边狂卷消费贷,一边忙着出清零售贷款生成的不良资产。
99 03-14 16:55再现不同银行之间的存贷款利率倒挂股票短线操盘。
332 03-14 13:4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